·朱 亮·
目前,工业陶瓷企业在萍乡市遍地开花,产品从单一的品种发展到应用于各行各业的“衍生品”,工业陶瓷已成为我市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,湘东区更是举全区之力建设陶瓷产业基地,打造中国工业陶瓷之都。回顾萍乡工业陶瓷历史,是谁最早创办了萍乡第一家工业陶瓷厂呢?近日笔者走访了我市工业陶瓷厂创始人张开国。
张开国生于1932年,下埠镇横溪村人。张开国小时候非常爱学习,还爱好画画,一有时间便会用毛笔画一些花草树木之类的作品,他父母认为孩子要会画会写才会有出息,这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1946年,14岁的张开国来到醴陵群胜瓷厂当学徒。当时这家瓷厂主要生产日用瓷、艺术瓷等,张开国被安排到一线工作一段时间后,凭着他较好的美术功底和对工作的认真细心、吃苦耐劳,瓷厂领导将他提拔为办公室主任,之后他还担任过会计等职务。张开国对陶瓷产品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,对其业务包括生产、销售等都已经熟悉,对陶瓷行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。
1969年,随着张开国对陶瓷知识的系统知晓和思想成熟,进口类化工设备也开始引入国内,张开国就想:“为什么不自己办企业呢,说不定能有所发展?”冲着这个想法,张开国冒着计划经济年代要“摘帽子”的危险,与同事偷偷在醴陵办起醴陵渌江工业瓷厂,张开国主要负责销售。他说:“我所办的是湖南第一家工业瓷厂,当时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一直查得紧,过不了多久就来找麻烦,因为那是计划经济年代。”由于有关部门的严查,张开国办工业瓷厂的梦很快破灭。
1970年冬,张开国下放回到萍乡横溪村黄芽冲后,没有放弃办工业陶瓷厂的想法,他精心筹备,等待时机。不久,他找到当时负责工业的副村长李日清,将办工业陶瓷厂的想法向李日清详细明说。李日清非常支持,认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,但村支部讨论后,一致认为风险很大,怕出什么乱子,办厂的事未被通过。但张开国并没有放弃,之后他又与当时的三角生产队大队干部李祟仁商量,他全面负责技术、销售、管理等,让三角生产队和后冲生产队来一起合办,李祟仁当时就答应了,两大队的群众听到消息也非常支持。
1971年3月,张开国与两大队干部和部分醴陵的同事一起商定工业陶瓷厂址后,两大队开始筹措资金,三角生产大队筹得300元,主要用于大伙吃饭、买工具等,后冲大队资金虽然筹得不多,但该大队的群众愿意以工代资。因条件有限,当时的主要设备窑炉都是用土制的,窑炉面积也只有10到20多个平方,连装成品的工具,都是老百姓送的那种老式抽屉,但对于张开国来说,这已足够了,他由衷感谢大伙的支持。他回忆说:“当时的主要材料耐火砖,大部分是三角生产队长赖庚宜用板车从萍乡运过来的,那时条件太艰苦了。”
所谓的工业陶瓷厂无非是一座土制窑炉、一堆陶泥、两座围墙,连盖在屋顶上的都是牛毛毡。把厂房、窑炉建好,将陶泥等材料配齐后,张开国便开始烧制工业陶瓷第一代产品———拉西环。在他和醴陵同事的不断调试下,于1972年成功生产出工业陶瓷产品拉西环。接着,张开国便广开销售渠道,一个人出差到安徽、山西等地推销产品。因拉西环在化工、冶金、煤气、环保等行业用途广泛,加上国内工业陶瓷产品相对稀少,这些产品非常畅销,第一批产品销售收入竟达到6万元,这个数字不仅让两大队群众为之一震,也震动了全市,张开国仿佛“一夜成名”。横溪村看到工业陶瓷产品利润可观、前景可望,遂与张开国商量,由村上办一个较大的工业瓷厂。
1977年至1982年间,工业陶瓷厂发展到光华、木马等村,发展到潘塘时,造就了工业陶瓷的繁荣时期,涌现出一大批从事工业陶瓷生产、销售、管理等方面的行家,工业陶瓷也从单个产品发展到多个产品,到如今的工业陶瓷产业。